这是美丽小城,中式楼宇、葡式街道,相映成趣;
这是幸福小城,老有所依、幼有所养,安定祥和;
这是温暖小城,扶危济困、守望互助,包容共济。
回归祖国20年,澳门各项社会福利日益完善,城市建设不断更新,居民融洽和谐,中西文化交汇,人们幸福感、获得感、安全感日益提升。
宜居宜业,打造幸福城市
有人算过一笔账,一位65岁以上的澳门老人每月养老金3630元(澳门元,下同),每年敬老金9000元、现金分享1万元、公积金7000元、养老补贴3630元,算下来平均每月可达6099元。
位于贡士旦甸奴街的海傍区卫生中心,挂号处在4楼。这家占据3层楼的澳门初级卫生机构,空间不大,可以提供接种疫苗、儿童保健、产前保健、牙齿保健及成人慢性病跟进治疗等。
目前澳门有8家类似的卫生中心,还有3间卫生站,为市民提供免费的基层社区医疗服务,澳门市民基本上15分钟内就可以到达卫生中心。
澳门唯一一家公立医院仁伯爵综合医院(俗称山顶医院)候诊大厅,尽管人来人往,但人数并不多。山顶医院老人科主任罗奕龙介绍:“只有急诊或卫生中心解决不了的病症,才转到公立医院。病人病情稳定后,再转回卫生中心。双向转诊制度,使澳门有限的专科医疗资源可以精准投放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”
回归祖国20年,澳门努力改善民生福利,全力建设社会保障、住房、教育、医疗、人才培养、防灾减灾六大民生长效机制。医疗卫生建设是澳门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之一。卫生部门的开支由2000年的11.3亿元大幅增至2018年的71.9亿元,增长超过5倍。65岁以上老人、癌症等重病患都可以得到免费医治。目前居民的医疗费用,政府支付约占74%,个人仅需支付26%。
不仅如此,近5年来,公营、私营、非营利3类医疗服务体系,以及完善的初级医疗服务网络,已经实现“全民健康覆盖”,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“太平洋地区典范”。澳门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增长,最新数据已经达到84岁,居世界前列;新生儿死亡率也处于较低水平,居世界前列。
在澳门,养小孩也不难。澳门社会工作局副局长韩卫介绍,婴幼儿可享受5260元出生津贴、涵盖13种疾病的免费疫苗。自2007年起,澳门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,同时按学年发放“学习用品津贴”“膳食津贴”“学费补助”等。如果读大学,还有大专助学金计划、利息补助贷款计划等多种资助。
和很多城市类似,随着经济发展,澳门的房价也水涨船高。特区政府推出以“社屋为主、经屋为辅”的公共房屋政策,一栋栋公屋拔地而起。回归祖国20年,已有2.4万户居民入住。
家底厚了,全民分享。从2008年起,澳门特区政府连续12年推出现金分享计划。今年9月,2019年度现金分享发放完成,向约67万永久性居民和约4.9万非永久性居民共发放超过70亿元。
守望相助,共建温暖社会
伴随着欢快的锣鼓,澳门民众的嘉年华——“公益金百万行”在每年12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盛大登场。这堪称澳门最大型的公益活动,政府部门、公司商号、民间社团、各级学校都有人自发参加。步行队伍汇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。有市民连续参加20多年,有的扶老携幼举家同行。2019年超过4万人参加,共募集善款近1900万元。
“很多公益活动都是全家老少一起参与,每个周末,孩子们也会参与不同主题的公益活动。”今年8月,41岁的郑宇与一家公益组织合作,举办了一场名为“生命密码”的慈善画展。郑宇说,澳门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小城,以公益为宗旨的社团就有几百个。
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就是其中之一。目前街坊总会28个分会、30多个中心,视场地需要,均设有为老人、孩子、家庭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心。位于澳门半岛的白朗古将军大马路社区服务大楼,一层是专为老年人尤其是失智老人提供服务的颐骏中心。中心主任何慧珊介绍,从周一到周六,每天早晨老人由家人送到这里来,下班后再接回家去。一方面,颐骏中心为老人提供一些物理、智力的治疗;另一方面,也可以减轻家庭的照顾压力。政府补助后,每位老人每月只需付1000多元。
街坊总会还设有专门服务家庭的乐骏中心。中心主任黄志恒说,澳门双职工家庭多,很多夫妻轮班工作,陪伴子女时间不足。乐骏中心几乎每周都举办活动,希望可以让一家人通过参加活动多相伴、更亲密。
2017年,台风“天鸽”袭击澳门。“风灾过后,大家不约而同走上街头,不分你我。”澳门厂商联合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甄文静回忆,“当时大范围停水停电,有老人家住在20多层楼下不来,我们就主动把吃的喝的送上楼去。”